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工作者如何做好简单事情?

2016-09-27 王进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成功!


其实就是“用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事情重复成千上万次”,而这些事情往往都是比较简单的。


在科学史上,因小失误而酿成大祸的事例比比皆是。


可见,简单的事情总是难做的。


这个道理往往为科研工作者所忽略,究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思想意识上存在认知误区。


二是确保简单事情不出错的科研技巧缺乏。



思想意识上的认知误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01

一是简单的事情往往给人容易完成的感觉。


研究人员认为很多事情都比较简单,所以,一旦他想做就一定会成功。


而目前没做成,只因他不愿意去做,而不是没能力做。


事实上,世间没有哪一件事情是容易的。


如果没有去尝试,就没有资格去评判一件事情对一个人究竟意味着难还是易。


02

二是简单的事情容易让人产生麻痹心态。


结果,在完成这件事情时常常出大错。


这恰恰是科研工作者栽跟头的主要原因,所谓“眼高手低”说的就是这种人。


03

三是一件简单事情,如果需要长期重复做,极易让人产生倦怠之心,惟有依靠毅力方能坚持。


但是,毅力对很多研究人员是奢侈品。


如果研究人员缺乏在日复一日完成简单任务时所必需的坚毅,那么就必须求助于新鲜感,即必须在看似简单枯燥的工作中增加创意使得研究任务变成有趣味的事业。


否则,科研工作就会逐渐陷入沉闷与单调的节奏。



可见,世间一切事情都不简单。


比如书法,笔画越少,越要斟酌。此外,看似简单,贵在坚持。


科研工作者要防止犯错,观念上的改变是第一位的。


做事是需要能力作为保障的,而能力的增长非一日之功。


一名研究人员自认已具备的能力,其实不见得是真正地拥有。


而这种能力缺位,除了前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外,更重要的在于对很多小技巧的无知。


正是因为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太复杂的技巧。


所以很多科研工作者往往轻视完成这些简单任务的工作技能,结果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团队成员之间应该互通科研技能,即每名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中获得的小经验、小技巧,应贡献出来与其他成员交流、分享,这是确保简单任务不出大错的重要保障。


当然,千万不要把网络上别人整理好的科研小窍门不加消化就一古脑贴上来,这样做既是浪费所有研究人员的时间,效果也不佳。



一个科研小技巧是否适合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至少有四个标准可以帮助你去判定:
01

一是这个小技巧你自己有没有去真正实践过?


如果一个小技巧,连你自己都没有去实践过,你怎么知道它是一个技巧呢?


02

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个小技巧是否真能在你的手上实现?


实践只是一个参与过程,而实现则代表参与的结果是可以预期的。


如果你无法将这个小技巧实现,那么别人也许也会遭遇同样困境。


一旦你告诉别人一个好的小技巧,那就做好接受别人垂询的准备。


不要等到别人前来咨询时,连自己都无法实现这个技巧,那就太尴尬了。


03

三是这个小技巧是否真能解决你在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烦恼?


如果一个小技巧所解决的问题和你研究中碰到的问题相关性不大,那么这样的技巧也许不具备太多的实用价值。


不同的研究者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不同的技巧。


因此,最好是只给出真正帮助你解决了困难的那些技巧,其它对你没有什么作用或者帮助不大的技巧,留给别人去挖掘好了。


当然,同一个学术团队内部所需要的科研技巧,因为研究的问题趋同,所以可借鉴性较大。


04

四是对于这个小技巧能够解决的问题,是否以前已经有人发布过其它的解决技巧?


你所发布的小技巧是否确实比别人已经发布的要强?


抑或是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思路?


不要把一些通过简单途径能够解决的问题,用相对更复杂的方法去完成,那就得不偿失了。

科研无小事,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并寻求妥善的科研技巧确保自己不在简单任务上犯超级大的错误。


一个人要坚持重复做简单的事情,寻找到合适的激励源至关重要。一个办法就是:让简单的事情变得有趣,创造性地让枯燥的工作充满新鲜感。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将目标提升为成功的愿景,并且将日常的简单工作化为实现愿景的里程碑。


相关阅读:

为什么科研工作者不愿意烧冷灶?


是不是搞科研的料还得靠自己,无论什么龟!


学生为何终不爱科研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